陈昌浩是湖北武汉人最好的配资公司,出生于1906年,由于家境还可以,他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。在武昌大学读书时,陈昌浩受到进步思想影响,开始参加革命。1927年,他受组织派遣,前往苏联留学,三年后回国。回国后的陈昌浩先是在江苏从事共青团的工作,半年后被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,担任了红4军的政委。
1931年11月上旬,红四方面军成立,徐向前出任总指挥,陈昌浩担任政委。之后数年间,红四方面军屡战屡胜,先后粉碎了敌人的“三路围攻”和“六路围攻”,部队发展到了八万之众,兵强马壮。在当时的红四,张国焘是名副其实的老大,徐向前虽然是总指挥,但当时的位次却不如陈昌浩。
对此徐帅曾回忆说:自从在鄂豫皖与张国焘、陈昌浩共事以来,我的心情一直不舒畅。张国焘对我用而不信,陈昌浩拥有“政治委员决定一切”的权力,锋芒毕露,喜欢自作主张,许多重大问题,如内部“肃反”问题、军队干部升迁任免问题,等等,他们说了算,极少征求我的意见。特别是在川陕根据地,取消了原来的中央分局,由张国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实行家长制统治,搞得很不正常。我处在孤掌难鸣的地位,委曲求全,凭党性坚持工作。
展开剩余65%从徐帅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出,当时陈昌浩在红四,的确是仅次于张国焘的第二号人物。然而新中国成立后,做为红四第二号人物的陈昌浩不仅没有获得军衔,而且职务也不高,仅仅担任了中央编译局的一名副局长。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原因主要有三点。
第一个原因是愗功会师后,陈昌浩坚定站在了张国焘一边,并做出了一些比较出格的举动。1935年6月,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在愗功会师,当时中央红军经过一路征战,已经不足两万人。张国焘自恃兵强马壮,不断向中央索要权力,此时陈昌浩坚定地站在了张国焘这一边。
7月18日,陈昌浩给中革军委发电:“职坚决主张集中军事领导,不然无法顺利灭敌。职意仍请焘任军委主席,朱德任总前敌指挥,周副主席兼参谋长。中政局决大方针后,给军委独断决行……”在这份电文中,陈昌浩不仅推荐张国焘担任军委主席,还给朱老总和周总理安排了职务,以他当时的职务来说,这一举动显然很不合适,也十分出格。
第二个原因是西路军失利后陈昌浩又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。1937年3月14日,西路军余部在石窝山召开会议,决定把剩余的2000余人编为三个支队突围,徐向前和陈昌浩返回延安向中央汇报。途中,二人产生了分歧。徐向前继续向延安方向走,陈昌浩却返回了武汉老家,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二人今后不同的命运。如果陈昌浩当时能坚定地跟随徐向前返回延安,他后来的成就可能会大得多。
第三个原因是陈昌浩缺席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。陈昌浩回到老家后,准备拉队伍抗日,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,队伍没能拉起来。无奈之下,他又来到了延安,不久后陈昌浩的胃病复发,他提出前往苏联治疗,得到了批准。之后陈昌浩在苏联待了十余年,直到1952年才回国,因此缺席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。这三个原因导致了陈昌浩在建国后不仅没有获得军衔,而且职务也不高。1967年,陈昌浩去世最好的配资公司,享年61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