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滑到某家城商行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广告,被“五重好礼”撩拨起一丝兴致。搜索“个人养老金 + 好礼”,发现“五重好礼”后面还有某家大行的“八重好礼”,继续浏览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,另一家大行又祭出“十重礼”,邀约“一起种下幸福养老种子”……各家银行的招数大同小异,无外乎开户有礼、缴存有礼、缴存满12000再享礼上礼,再叠加一份“每年最高可省5400元税费”的“省税攻略”。
银行“跑马圈地”的背后,是庞大而迫切的养老需求。
居民的养老规划意识正在逐渐觉醒,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。笔者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上查询到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3月26日,我国共发行个人养老金产品997只,这一数据比20天前又增加了30多只。具体来看,包括466只储蓄类产品、211只保险类产品、288只基金类产品和32只理财类产品。
不过,对于很多人而言,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选择仍是挑战。有机构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,在有养老规划但暂未实施的受访者中,50%的人群表示未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。
笔者在实际操作中,也深切感受到“选品难”的问题。在一家国有大行App的个人养老金专区,当笔者试图在收益较为稳健的产品中寻找心仪产品时,发现储蓄类产品中,3年期个人养老金专属存款与该行同期限的整存整取产品利率持平;理财类产品中,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是一只最短持有期限为1800天的固收类产品,不到3.9%的历史收益率与当下市场上很多1至3年期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4%以上的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相比,并不具有优势;而保险类产品则普遍灵活性欠佳,大多期限较长。
从数量层面来看,单个银行App里可供选择的产品数量与近千只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总量相去甚远。
从收益与风险的维度来看,这些产品在吸引力上也有所欠缺。收益方面,很多产品难以满足老百姓对财富积累以应对养老开支的期望;风险维度上,一些产品风险把控不够精准,使得投资者在面对波动时缺乏安全感。
有学者表示,从目前推出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来看,我国养老金融市场仍不成熟,不同类型养老金产品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。个人养老金投资期限应以中长期为主,但目前市面上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以银行储蓄和理财类产品居多。
与“几重好礼”相比,个人养老金产品更需要提升自身“魅力值”,这一情况已引起广泛关注。从主管部门到金融机构,都在力求改进。九部门去年末发布《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在“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一、二、三支柱”方面提出,支持金融机构研发符合参加人养老需求、具有长期限特征且具有一定收益率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,支持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开发专属个人养老金储蓄产品。
今年以来,不少金融机构也在重新审视产品设计。以银行为例,工商银行表示,在商业银行、基金、理财、保险等多领域,创新更多贯通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产品,促进养老资产保值增值;邮储银行提出,提升养老金金融服务能力,持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,助力多层次、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。
随着各类机构持续发力产品创新,前沿技术深度赋能,各方协同合作不断深化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,期待见证一个更具活力的养老金融生态逐渐成型,看到更加多元化、智能化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涌现。通过精准匹配居民不同人生阶段、风险偏好和养老目标的个性化需求,让每一位百姓都能感受到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”的踏实。